前不久,国内一家游乐园内的几只小兔子被鹈鹕吞食,多亏饲养员及时出手才幸免“遇难”。这已经不是鹈鹕第一次吃“同事”了。这种很受小朋友喜欢的“大嘴鸟”为什么会吃“同事”?人们不禁对鹈鹕产生好奇。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鹈鹕的前世今生。
“大嘴夹一切”的长寿鸟
鹈鹕的大嘴可以直接吞下整条鱼。
很多人从《海底总动员》《小鲤鱼历险记》等动画片里看到过鹈鹕的形象以及鹈鹕用嘴救人的情节。比如在《小鲤鱼历险记》中,鹈鹕用一张大嘴装下乌龟、海马、鲤鱼、水母,把它们送到安全区域。这种夸张化的卡通形象突出了鹈鹕“嘴大”的生理特点,并使它成为流行符号,衍生出很多文创产品。
鹈鹕是鹈形目鹈鹕科动物的统称,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生活在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湖泊、江河、沼泽和海岸水域等。全世界一共有8种鹈鹕,我国有白鹈鹕、卷尾鹈鹕和斑嘴鹈鹕3种。鹈鹕的体型庞大、粗壮,翼展接近3米,扇动翅膀的时候非常有力,善于飞行,有“鸟界恐龙”之称。
鹈鹕那张夸张又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大嘴”宽大而直、非常奇特,让人一眼就能将鹈鹕从众多鸟类中认出来:上喙尖端向下弯曲,像个钩子一样;下喙有个可扩张的大喉囊,能容纳十几升水且能够自由地伸缩,一下子放大了鹈鹕大嘴的既视感,让人有“嘴大包天”之感。鹈鹕下喙的喉囊用处很多。捕食时,喙刺入水中捉鱼,喉囊像网一样捞起鱼,收紧喉囊卡住鱼、再排干水,仿佛“过滤”一般,只需1分钟就能把鱼吞掉。除了“过滤”鱼,这大大的喉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在这里把之前消化的“鱼糜”再反刍喂给宝宝,所以喉囊还有一个名字——育儿袋。
作为能够把食物反刍给宝宝的爱心妈妈,性情应该是温和的。那么鹈鹕为什么会吃“同事”呢?这说起来还真不是鹈鹕有意为之,而是与它的饮食习性有关。鹈鹕善于捕鱼,也喜食各种各样的鱼,因此平时的主食就是鱼。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鹈鹕又是一种“机会主义”捕食者,不怎么挑食,可以说是见什么吃什么,因此偶尔也会食用腐肉、幼鸟、两栖类和甲壳类动物等,有时难免会吃“同事”。
对于大嘴巴的鹈鹕来说,吃东西容易,但咽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鹈鹕吃东西的方式是直接吞:喙一夹,一仰头,就整个吞下。不过因为脖子细长,它吞咽的过程很艰难,稍微大一点的食物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被吞下去。这也是它在动物园吃了“同事”,饲养员掏出来,“同事”还能毫发无损的原因。
鹈鹕的大嘴不仅仅用于捕食,有时候还能作为社交的重要工具。当鹈鹕在水面时,这张大嘴里发出的声响会引起同类的注意,以此来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遇到外界威胁或者觉得自己的领地被侵入时,鹈鹕还会利用这张大嘴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伤害,或者把入侵者“夹”走。此外,鹈鹕算得上是好奇心最强的鸟类之一,它们敢于用嘴“尝”试一切没有见过或夹过的物体,正所谓“大嘴夹一切”。它们向一切“可疑”之物张开血盆大口,先夹而后快且万物皆可夹:猫、狗、长颈鹿,甚至是前来观光的小朋友也难免会成为它们“尝”试的目标……
鹈鹕具有群居的习性,常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筑巢,巢穴的主体结构由树枝搭建而成,内衬芦苇和羽毛等柔软的东西,通常每窝产2至3枚卵,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小鹈鹕就可以孵化出来。鹈鹕的寿命在鸟类中算是很长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们平均能活30年,其中野生鹈鹕最长寿个体的纪录是26岁,而人工饲养的鹈鹕寿命则可以达到60多岁。
皇家苑囿中的特色珍禽
西汉时期精美的鹈鹕衔鱼铜扣饰。
鹈鹕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考古发现,鹈鹕的祖先最早出现于3000万至4000万年前。我国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鹈鹕左尺骨等遗存。
尺骨和桡骨是鸟类非常重要的飞行骨骼,通常是中空的,体型较大的鸟类通常具有较长的尺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左尺骨两端均残断,中空,长长的骨干外侧有一条隐约可见的棱嵴,棱嵴上有13个稀疏的“节突”,每个节突间隙约15厘米。在棱嵴内侧,还有一排与此并行的节突。这些特征与鹈鹕的骨骼结构相符。
我国古人有崇拜鸟类的传统,经常会把鸟的形状复制到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上。这一点,在鹈鹕身上也有体现。1971年,我国考古人员在北京延庆河湾村发掘出一个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鹈鹕鱼纹敦。敦是一种盛食器,用于装稻稷等谷物,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此敦是燕国青铜器的一件代表作,其纹饰较为形象地描绘了鹈鹕张开嘴巴捕鱼的瞬间,极富动感。这种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青铜器纹饰,展示了鹈鹕与鱼的关系,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想象,以及鹈鹕形象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在西安南郊沙坡砖瓦厂汉墓,考古人员还发掘出陶鹈鹕。陶鹈鹕的形象与现在人们看到的鹈鹕非常相像,喙长而宽大,尖端有一定的弯曲,嘴下还有一个喉囊,用以兜食鱼类。圆圆的眼睛,巨大的翅膀收拢在一起,双足收于腹下,呈现出静卧状。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鹈鹕衔鱼铜扣饰。铜扣是古代的一种装饰艺术品,主要用于皮带和披风上,能够起到扣紧和装饰的作用。这件铜扣的外形是一只鹈鹕衔着一条鱼,非常精美,可以看出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风格。
从各地出土的鹈鹕相关文物可以看出,鹈鹕自古就在我国广泛存在,并以其独特的外形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上林苑内建章宫太液池的岸边平沙上,经常有鹈鹕等禽鸟踱来踱去。可见鹈鹕在当时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珍禽,饲养在皇家苑囿中。要知道,鹈鹕的饭量很大,一只成年鹈鹕每天要吃一公斤左右的鱼,饲养鹈鹕在现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更不要说是在食物匮乏的古代了。
因擅围剿“淘河”捕鱼而闻名
一群鹈鹕围成圈合作捕鱼。
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鹈鹕有很多名字,比如鵹(音lí)鹕、鴮鸅(音wūzé)、洿(音wū)泽、淘河、逃河、淘鹅、塘鹅、伽蓝鸟、提壶鸟等。这些名字有的是谐音,有的是从某方面的特征上来说的。如三国时期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就详细解释了鹈鹕为什么称为“淘河”。文中说,当一群鹈鹕发现一个不大的水坑里有鱼的时候,就一起用各自的大嘴舀水倒在外面,等水池里的水快被舀没时,便开始共同享用这些涸泽之鱼。这种鹈鹕群体捕鱼方式,感觉就像在集体淘金,叫他们“淘河”确实是非常恰当的。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提到鹈鹕时也说:它们的喙长达一尺多,直而宽阔,口中正红,下巴下的囊袋大如数升,它们喜欢群飞,常潜入水中捕鱼,能排干小水面去捕捉鱼群。
说到鹈鹕的捕鱼能力,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庄子·外物》中说“鱼不畏网,而畏鹈鹕”。意思是鱼儿在渔网中还有一线生机,但在鹈鹕面前简直是逃无可逃,因此,鱼不怕渔网,更害怕鹈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鹈鹕捕鱼的超强能力。
鹈鹕的捕鱼能力为何会如此强大呢?这是因为鹈鹕不仅有尖锐的喙,还善于集体“作战”,这从鹈鹕的俗称“淘河”中可见一斑。除了“淘河”,它们还有一种“围剿式”捕鱼也很厉害。当成群的鹈鹕发现鱼群的时候,它们在水面排成一条直线,或是围成U形或半圆的阵列进行包抄,边叫边用翅膀拍打着水面,把鱼群逼到浅水区。然后每只鸟都张开大嘴,轻松地连鱼带水“兜进”自己的嘴里,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漏网之鱼。这种合作猎食“以智力取鱼”的方式在鸟类中是相当少见的,鹈鹕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天空中的渔夫”。
文学形象毁誉参半
现代动画片中的鹈鹕大多是可爱的正面形象。
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里也有鹈鹕的身影。先秦的《诗经》中有一首《国风·曹风·候人》提到鹈鹕,说鹈鹕站在用于捕鱼的堤坝上,翅膀都未曾沾湿,用来比喻那些平庸的官僚在高位上不做事,与他们所穿的高贵服装不相称。而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道路稽查、掌管禁令的小官,每天都要亲自站岗执勤。因此人们认为这首诗是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曹国官场进行讽刺的诗歌。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也讲述了一个与此有关的故事:某年五月,成群的鹈鹕聚集在灵芝池(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魏文帝曹丕下诏说,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洿泽呀!难道现在的有识之士却处于底层吗?否则这些鸟为何都来了?各级官府应该广泛举荐天下有良好品德、丰富学识的优秀人才,来防止出现《诗经》中曹国人所讽刺之事。
很多唐宋诗歌里也提及鹈鹕,表达不同的感情和隐喻。杜甫在《赤霄行》中写道:“江中淘河吓飞燕,衔泥却落羞华屋。”宋代赵次公对这句诗注释说:燕子从江上飞来,鹈鹕生怕燕子抢它嘴里衔的鱼而吓之,展现了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杜甫在诗歌中借飞燕自喻,亦有慨叹世情之意。
宋代文豪苏轼也提到过鹈鹕。话说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广东英州(现英德市)的郡守何智茂为方便百姓出行而叠石建桥。桥梁竣工的时候,恰逢苏轼贬谪岭南7年后北归,路过英州。何智茂便请他观桥题铭,苏东坡热情地题写了桥名,并作《何公桥铭》,对何智茂的这一德政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何公桥铭》开篇便写道“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苏轼巧妙地以“鹈鹕”为喻,描绘了人们在广阔水域间穿梭的场景,恰似鹈鹕在河面上自由翱翔。
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鹈鹕多是正面形象。这在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有所体现:一只鹈鹕单枪匹马,一边飞一边在自己的大嘴里装上海水,让小丑鱼多莉和马林躲在里面,然后不断地飞行来躲避海鸥群,最终帮助小丑鱼成功摆脱了海鸥的追击。当然,这些内容是艺术夸张。现实中,体型庞大的鹈鹕口里含着海水和鱼很难自由飞翔。它们在陆地上起飞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助跑,在水面上起飞则需要踏浪,还有一点,刚吃饱的鹈鹕是不会马上起飞的,需要消化一段时间才能起飞。此外,鹈鹕也不会在喉囊里存放鱼,吞进去的鱼会沿着脖颈直接进到食管中。
作为地球生物链上的一种特色生物,鹈鹕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它们开始面临生存方面的挑战。其中,栖息地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是最主要的问题。许多鹈鹕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和污染,生存环境逐渐恶化。此外,外来物种入侵、疾病、气候变化和天敌捕食,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过度捕猎等,也对鹈鹕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鹈鹕这种珍稀动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国际鸟盟通过全球伙伴网络开展鹈鹕栖息地监测与反盗猎行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牵头组建“卷羽鹈鹕工作组”等;2020年,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鹈鹕面临的生存危机,但仍需全球的共同关注和不懈努力,才能确保这种聪明又长寿的大嘴鸟长期与人类共存于地球家园。
诗文辨赏
“提壶”是“鹈鹕”吗?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里,经常会看到“提壶劝酒”的文字,如李频《送陆肱归吴兴》里的“劝酒提壶鸟,乘舟震泽人”。这里的“提壶”指的是一种鸟,有人认为从拟声的角度应是鹈鹕。其实鹈鹕的叫声常被描述为低沉、沙哑或类似咆哮的声音,部分种类可能发出类似“恐龙吼叫”般令人意外的声响,因此发出类似“提壶”叫声的应该不是鹈鹕,而是更接近于小杜鹃这样的鸟。此外,古人诗词里的“提壶”大部分应该指的不是水鸟鹈鹕,因为描述的是山鸟的特征,不符合鹈鹕作为游禽的属性,如宋代张扩在《山居四首》中写的“独坐不愁无酒饮,林间山鸟自提壶”。
但也有诗文描述的是鹈鹕,如秦观《戏云龙山人二绝》中的“芳草未应羞鹎鵊(音bēi jiá),潜鳞终是畏提壶”,鱼儿害怕鹈鹕,与《庄子》里说的“鱼不畏网,而畏鹈鹕”是一致的。
西方传说
“鹈鹕救子”成经典
成书于公元2世纪左右的希腊文博物志《博物学者》是一本神学寓言故事与动植物科普相结合的书,其中有鹈鹕与雏鸟的故事:鹈鹕非常喜爱自己的幼鸟,但雏鸟长大后却攻击父母,父母反击时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孩子。鹈鹕父母悲鸣不已,用喙啄开自己的胸膛,把自己的血滴在雏鸟的尸体上,而滴下来的血液使雏鸟复活了。这个故事让人们认为鹈鹕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这为西方艺术和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由此鹈鹕也成为纹章和雕刻的经典图案之一。在中世纪以来的灯饰、浮雕、珠宝、绘画中,都可以找到鹈鹕的形象。
趣闻轶事
“鹈鹕”人偶为讨喜观众“整容”
“整容”后的美国新奥尔良鹈鹕队吉祥物“皮埃尔”。
鹈鹕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鸟。新奥尔良鹈鹕队是位于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的一支男子职业篮球队,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西部联盟的球队,球队主场设在冰沙国王中心。
鹈鹕队标呈上下结构,中间是一只鹈鹕,红色的嘴巴,下面的篮球从位置上看有点巧妙,像是鹈鹕的喉囊。球队的吉祥物是一只鹈鹕形象的人偶“皮埃尔”。在它身上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2014年,因为一些观众觉得皮埃尔太丑,球队为它专门做过一次“整容”,比如把凌厉的双眼变得更柔和,把血红的大嘴变成萌萌的黄色等。“整容”后,它变得不再那么吓人。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万隆优配-股票配资神器-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